心肺功能和运动处方
发布日期: 2017-12-27 00:00:00
心肺功能和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1](Exercise Prescription)概念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中冠心病的康复,由于其良好的康复效果,得到了全球公认。
半个世纪以来,运动处方有了很大的发展。运动处方的种类由单纯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处方,发展到包括提高心肺功能的耐力处方、减肥处方、力量处方、柔韧性处方,以及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功能评定的手段由繁到简,为扩大运动处方的应用范围创造了条件。处方的原则由较高强度、较短时间,到较低强度、较长时间,更容易被锻炼者接受并坚持。制订运动处方的程序由手工完成,到计算机化、信息化,更便于推广。用于功能评定的仪器更加准确、容易操作,锻炼的器材更加多样化。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运动处方随着康复医学被引入我国,并开始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和疗养院中使用,主要应用于心脏病的康复及其有关的研究工作中。随后,我国体育院校、系科中设立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开设“体疗康复”等与运动处方有关的课程。根据体育院校的特点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需要,提高心肺功能的耐力处方和运动损伤后运动器官功能康复的运动处方,均受到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5年,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运动处方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运用运动处方对全民健身人群进行科学指导受到了重视,也促进了运动处方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功能能力[2](Function Capacity, F.C.)是制订耐力运动处方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直接反映心肺功能的一个指标,用F.C.来评价心肺功能,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
F.C.是机体在尽力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的MET值(MET:功能能力的单位,译为梅脱),或指在没有出现,或刚刚出现异常症状时,所能达到的吸氧量水平的相应的MET值。准确测定F.C.最好的方法是要
求受试者逐步加大运动强度,同时测定其吸氧量,并对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直到测出可能达到的最大吸氧量水平,或刚刚出现异常症状时的吸氧量水平。F.C.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如下:
●气体代谢测量法
●最大强度推测法
●次大强度推测法
不论根据哪种原理测定F.C.,都需要给予受试者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耐量试验(Exercise Tolerance Testing, ETT)就是应用相当广泛的运动负荷试验,被用来测定机体对运动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