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12-25 00:00:00
冰敷具有短时间收缩血管、止痛,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究竟如何冰敷,却又有着诸多的争议和不解。损伤发生后,我们可以把出血期、凝血期、炎症期,统称为“损伤早期”,这个时期大概约持续数小时到2-3天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进行冰敷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过了这个时间段呢?问题来了。其实,所谓“损伤早期”的概念,是存在于“理想状态下”的,很多条件决定,伤后制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不少因素都有可能对患处造成新的刺激,甚至仍会发生新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很小,并不会为人所重视,但是积少成多,最终也会导致症状加重。所以,冰敷的应用并不应该局限在伤后2-3天,只要还有出血倾向或炎性症状,都应该予以适度冰敷。
为了防止被冻伤,损伤局部血管在历经短时间的反射性收缩后,更多周边血管开始反射性扩张,这种现象反而加重了出血渗出,炎症反而将越来越重。即便是时间适度,血管反射性收缩时,血流速受到抑制,小血栓更加容易形成,大量看似无害的小血栓对正常的血流造成阻碍,一样具有消极的影响。可见,过于频繁的冰敷也不利于损伤恢复。反复的冰敷冰敷对控制损伤的效果很确切,但是一定要注意,过犹不及!适时适度,这样的原则在冰敷治疗中一样高度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