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 2019-08-08 15:27:47
健康中国行动是健康中国战略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健康知识普及是第一个行动,要让公众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之中。”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毛群安
把握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提出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
健康中国行动是为了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患者寻求医疗服务之时,此时医务人员加大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最能让老百姓听得进、记得住,更容易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想让医务人员不只靠热情进行健康科普,也得到政策环境上的支持,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科普起来更有干劲。”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说。
将科普纳入绩效考核不是给医生增负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于2022年前建立完成。
很多人会说,医务人员那么忙,做健康科普不是给他们增加工作量吗?
7月30日在京举办的“公立医院如何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主题座谈会上,就这一问题作出了回应。
毛群安司长表示,在医疗服务中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和技能,是医疗向健康转变的重要举措,不是在增加医生的工作任务。“山西省就把医务人员写科普文章纳入了职称评定中,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2017年,山西省提出要把撰写科普文章纳入到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当中,同时把它作为业绩与成果具体量化的条件之一。
从政策上推进健康科普工作,发挥专业医护人员的作用,进一步鼓励更多医疗专业工作者投入到健康科普工作当中去。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表示,现在大部分的医务人员在从事自己诊疗和服务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
如今整个卫生健康工作的方向已经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了,这是一个新定位,也是在整个健康中国的大战略下要完成的一个转变。
组建专家库,传播正确健康知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目前,我国国民健康素养不高,“把健康知识交给民众”依然没有实现。在公众媒体上,很多科普还是常见知识。我们怎么样去教知识,改变民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个根本问题。
另外,王陇德院士指出“健康中国行动如何落实?重大慢病的防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毛群安司长也表示,在得病之后,如果我们及时给他提供一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或者改变他不良生活习惯的建议,这就事半功倍了。
目前,国务院决定组建一个专家库,日后新闻媒体写科普要采访纳入专家库的成员,要在卫健委认可的权威媒体上发布,减少健康知识误导群众的情况。
因此,健康科普工作从短期上来看可能会显得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但从长期来看,系统科学的健康科普工作,可以让老百姓不得病、少生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换来的是长远效益。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基层医师公社整理
编辑:高雅